边走边想边写

摆在面前的事情好多,突然觉着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,很多想法需要时间去实现,包括工作上的,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。又到一年夏天,最近经常早上5点半起床,看看书,拿着excel写写读书笔记和内容摘要。下了班,回家随便吃一点,就喜欢到公寓附近的starbucks看看书,写写东西(最近在cousera上自学python和C#)。在建筑这个行业,工作越久越觉着危机感,大量重复的劳动,有朝一日要么做行业的技术上游,要么就在技术下游,等待转行或者一日被机器取代。

来美国的第5个年头,或许也就是最后一个年头,更加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,也更加觉着,在人生的黄金时代,能有一段独立一个人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经历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。和国内的朋友聊天,也更加珍惜周末,下了班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。有时候回想5年前来美国的时候,还是习惯于从小成长的那个小城市环境,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相熟悉和乡里乡亲,情感上的给予和相互支持。来纽约的三年间,越来越意识到个人的重要,和精神上的自给自足,以至于到目前的独立意识。很喜欢蒋勋的《孤独六讲》,其实说到底孤独是一个人的享受。精神上的独立与内心的充实,其所带来的满足感真的是一种很让人上瘾的东西。小时候,觉得自己在熟悉的人前能放得开,现在慢慢觉着,和陌生人的聊天会更加轻松。

一旦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,就越来越注重选择的目的与意义。独立意识让人不再盲从,这一点,中国的父母对子女似乎从小都没有培养,甚至为了能够方便管理而刻意压制。中国人的意识里,自我和自私还不能完全区分,特别是在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里。一个能够自我照顾的人,才有可能与能力去照顾别人。

确实,随着一个人的发展,和能力的变化,对集体的概念也会转变。当个体的能力不强,集体的力量很容易给个体带来安全感,被集体包容和被他人认可也是人的一种需要。当个体能力提高了,也就慢慢发现,一个集体对个人的限制。

随缘与随性,既然个体能够独立,那看待自己的选择与他人的选择也就没那么注重结果了。说白了,人活着一辈子,钱财和生命都带不走,说到底,活得开心最重要。很多事,如果从活着开心这个终极目标去考虑,结果是如何,状态是如何也就没那么重要的。其实很多时候,人的选择都不是理性的,甚至,我们所见的人,谈话的内容,或者手机上看的一条状态都可能会影响下一秒我们的所做的选择,而这个选择或许能够改变一生的状态。但即便如此,也是很enjoy我们自己的选择,既然我们被赋予自由意志,那就有自由选择和支配自己的权利。

此刻,夕阳折射下的哈德逊河,水面愈加波光粼粼。